云南壮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欢迎您!

云南壮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示例图片三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我国散装水泥事业发展50年的回顾

2008-05-05 00:00:00 云南壮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阅读

    我国散装水泥事业发展50年,经过几代“散装人”艰苦不懈的努力,从无到有,形成了一条专业化的散装水泥产、运、储、用等环节构成的产业和技术链,并催生了散装水泥流通装备制造业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新兴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期间,以散装水泥为轴心的现代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从散装水泥、商品混凝土、干混砂浆、水泥预制构件的生产,到物流运输的配送、建筑施工等现代产业链正在形成和逐步完善,尤为突出的是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农村散装水泥工作“三位一体”的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格局的形成,标志着我国散装水泥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30年来,我国散装水泥事业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和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1.国家发展改革政策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散装水泥快速发展
    我国散装水泥发展改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国家对散装水泥发展改革的支持过程。为了支持散装水泥的发展改革,从上世纪70年代起,国家就开始对散装水泥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散装水泥的发展。我国散装水泥事业的发展改革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以前。这是我国散装水泥开始起步的阶段。1956年5月国家成立了5部1委协作的散装水泥办公室,1958年2月中国水泥厂建成全国第一套散装水泥计量衡和第一座散装水泥发放库,标志着我国散装水泥事业正式诞生。但真正形成规模生产并得到快速发展是从1972年开始。原国家建委成立了散装水泥办公室或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散装水泥工作的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散装水泥改革政策,多次召开散装水泥经验交流会,促使我国的散装水泥量从1972年的214万吨增长到1978年的964万吨,散装率从6%增长到14.8%,创造了历史上的最好成绩:第二个阶段是1978年~1998年。这20年是我国散装水泥曲折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国家予以重视、全面推广,散装水泥开始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1985年国务院批转原国家经委《关于加快发展散装水泥意见的通知》和1997年国务院批转的6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散装水泥的意见》,确立了我国“限制袋装水泥、鼓励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方针,提出用经济政策对散装水泥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改革措施。它的出台使我国散装量、率都呈现出明显的增长势头,散装量从1978年的964万吨增长到1998年的8432万吨,散装率从14.8%增长到16.41%;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至今。这10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散装水泥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02年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关于《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和2004年商务部7部委局颁布的《散装水泥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散装水泥办公室的行政职能和依法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有关规定,从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提出促进散装水泥发展的改革政策措施,还明确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性质和征收标准及使用管理等有关要求。这些政策增强了推动散装水泥发展的改革力度,形成了“依法兴散”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散装水泥的生产供应量是逐年上升的,而水泥散装率呈波浪形曲折增长。散装量从1978年的964万吨上升到2007年5.648亿吨。散装水泥率也从1978年的14.8%上升到41.71%。截至2007年上海、天津、北京      浙江、江苏、山东分别达到95.03%、94.71%、90.36%、67.96%、65171%和50.64%,已经达到或基本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泥散装化水平。综上所述,散装水泥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与国家对其政策支持力度分不开的。
    2.散装水泥技术装备和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国水泥散装化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从1998年正式设立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引导建设散装水泥相关设施。为了使用好专项资金.我们坚持“取之于包装,用之于散装”的原则,根据地区散装水泥发展要求,以专项资金为引导,用补助、贴息等办法,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散装水泥产业.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的配套设施。经过不断努力,目前我国水泥散装化已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散装水泥技术装备和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到2004年年末,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已达到3.3亿吨,拥有散装水泥专用汽车2.37万辆,专用铁路车辆5534节,专用轮船1070艘,发放库容量1266万吨,固定接收库和流动罐容量518万吨,散装水泥销售网络初具规模,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点已有6000多家。据测算,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每万元投入可以引导带动约20倍的社会资金用于散装水泥相关产业发展,起到“四两拨干金”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专项资金引导,以散装水泥生产为龙头的现代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从水泥生产、商品混凝土、干混砂浆、水泥预制构件企业到物流运输设备和配送企业、建筑施工企业,以散装水泥为轴心的现代产业链正在形成和逐步完善。2007年混凝土机械保有量分别为泵车约9000辆,混凝土泵4万台,搅拌车4.5万辆,搅拌站1万座。用于现代建筑的干混砂浆在国内开始应用和推广,水泥预制构件配套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初步形成,建筑施工企业散装水泥的应用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发展散装水泥的优越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共识,共同推动了散装水泥发展的合力不断增强。
    3.开展城市“禁现”工作,促进了散装水泥发展再上新台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推动了建筑业蓬勃发展,传统的袋装水泥已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要求,只有通过集中供应散装水泥、工厂化生产预拌混凝土.才能适应和满足大型工程项目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2003年,商务部、建设部等部门不失时机地在部分城市启动了限期禁止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作,从使用环节人手,将发展预拌混凝土作为扩大散装水泥使用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这一措施实施以来的情况看,成效非常显著,成为推动散装水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各地已建立规模化、现代化的预拌混凝土生产厂、配送中心2891家。2006年这些预拌混凝土生产厂、配送中心使用散装水泥量已达到1.4亿吨,,当年预拌混凝土产量达到4.5亿立方米。2007年使用散装水泥1.8亿吨,预拌混凝土产量达到6.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8%。对散装水泥贡献率为54.8%。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城市已从当初的124个扩大到:300多个。在“十五”时期,我国散装水泥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1.6%;水泥散装率从2000年的19.1%提高到2006年的39.1%,年均增长3.5个百分点,为历史最好水平。而禁止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只是堵住了袋装水泥流入城市建筑市场的一个渠道。为了保证国家“限制袋装、鼓励散装”的政策得以全面落实,2007年,商务部等6部委又启动了在127个城市分两批禁止在施工现场搅拌砂浆的规定,这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节能减排,推动散装水泥发展再上新台阶有着积极的作用。据测算,在全国中心城市全面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后,可增加散装水泥用量1亿吨以上,带动我国水泥散装率提高8~10个百分点。
    4.加强农村“推散”工作,形成了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络和配送体系
    长期以来,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一直是薄弱环节。2006年,商务部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快农村推广散装水泥指导意见》。在巩固城市“发散”成果的基础上,把“发散”的重点转移到农村,掀起了新一轮“发散”高潮。为改变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少、配送体系建设滞后、散装水泥使用率低的状况,商务部启动了农村散装水泥网点建设工作,为农户建房、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使用散装水泥提供了方便。浙江、河南、山东、河北的一些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散装水泥销售模式,这些地区每吨散装水泥比袋装水泥价格低20~30元,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各地已建立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947家。一些省市区已经研发了一系列适合农村散装水泥运输使用的专用车、罐和计量设备。有的地区已经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农村散装水泥的发展,并通过对农村散装设备、散装车辆等给予补助、兴建示范点等形式来提高农村水泥散装率,取得了明显效果。
    5.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和延伸散装水泥产业链来促进水泥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的节能减排
    近年来。我们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节能减排的突破口,发展和延伸散装水泥产业链。通过水泥散装化改变产品包装方式、采用专业化的流通方式和高效现代施工方式来逐步实现水泥散装化。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水泥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将过高的能耗、污染降下来,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生产环节发展散装水泥,改变水泥生产企业落后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方式。发展散装水泥节约了一次性包装袋,降低了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损耗。通过可重复使用的专用容器、专用运输工具代替一次性水泥包装袋,有效地节约了包装材料。2007年我国发展散装水泥减少包装袋114亿只,节约包装费用256.5亿元,由此节约能耗979.2万吨标准煤:二是在使用环节发展散装水泥,积极推动建筑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由于城市“禁现”从源头上堵住袋装水泥进入建筑工地,散装水泥的集中使用促进了建设项目质量的提高,减少建材用量。把现场搅拌改为工厂化集中搅拌,是用一种新型建材来代替传统落后的建材,能避免现场搅拌过程中受人为因素影响造成的建筑质量隐患,保证建筑物质量安全。同时,发展和延伸散装水泥产业链催生了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新兴行业产生,为资源综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发展散装水泥有利于综合利用,减轻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带来的压力。在推广散装水泥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工厂化生产方式带动了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如每立方米预拌混凝土可综合利用粉煤灰80公斤~100公斤,并可利用尾矿废石、钢渣、矿渣等固体废物制成的人工砂来代替天然砂。2007年,我国预拌混凝土产量达到6.1亿立方米,在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过程中,消耗粉煤灰887万吨,消耗尾矿废石约1109万吨,减少了天然砂石的开采,且在发展预拌砂浆过程中,有效利用了多年来堆积如山的工业废渣;三是在流通环节发展散装水泥,促进流通方式向现代化物流方式转变,通过引导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促进散装水泥流通方式变革。应用现代信息和物流技术改造传统水泥运输方式,降低水泥运输成本。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推动水泥生产和销售企业加强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建设。通过建立散装水泥、混凝土、砂浆等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并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来提高散装水泥物流现代化水平。同时,为解决散装水泥物流组织化程度不高、专用运输设备投资大等问题,积极探索散装水泥第三方物流、专用设施租赁等形式,通过流通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来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现    代物流方式发展。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等一些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将先进的GPS定位、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到预拌混凝土运输、管理和物流配送过程中,使过去灰尘飞扬的搅拌站变成洁净的现代混凝土生产、配送中心。由于散装水泥流通环节均在密封的环境下作业,全部使用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噪音和粉尘污染,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据测算,与袋装水泥相比,每使用一吨散装水泥可减少粉尘排放4.2公斤,全国5.7亿吨散装水泥可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2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44.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2.8万吨。同时,发展散装水泥还改善了作业环境,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了工作人员在充满粉尘的恶劣环境下吸人大量粉尘而患上矽肺病等情况。   
    6.大力推进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水泥散装化进程
    2007年我国水泥产量达到13.54亿吨,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50%,人均占有量950公斤,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倍。但是我国散装水泥只占水泥总量的四分之一,而世界发达国家散装水泥率高达80%~90%,我国水泥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合理。为了加快水泥散装化进程,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国走向水泥强国,实现水泥工业的变革。五十年来,经过了几代装水泥战线上的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按照科学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实现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依法强制淘汰关闭落后的机立窑和小水泥。据统计,2007年6月全国新型干法生产线已达748条,产量达72296吨,约占水泥生产总量的55%。2007年新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0条,余热发电项目50个。淘汰落后水泥产能70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的提高,标志着我国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水泥散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7.水泥散装化促进了水泥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的节能减排,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2007年全国发展散装水泥实现了综合效益2 54.16亿元。节约标准煤1302.77万吨,其中:(1)节省包装可节约标准煤849.45万吨:(2)减少水泥破损量,节约水泥生产所需标准煤453.32万吨。减少粉尘排放量267.71万,其中:(1)流通环节减少粉尘排放量237.21万吨;(2)减少水泥破损量,折算生产环节粉尘排放量30.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水泥破损量折算生产环节排放)2071.4万吨。

Powered by MetInfo 5.3.12 ©2008-2024 www.metinfo.cn